能的表现
用着装(包括服饰和面)来表示人的身份,用动作来表示事情。

能的表演是比较机械化的,不需要能表演者的创意发挥。

因为能剧中的动作是有严格规定的,
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已经编排好的,
这一组动作表现什么,
那一组动作表现什么,
不同的只是动作的排列组合的编排顺序而已,
只有在取舍上可以自由选择。


能面是否很诡异呢?
日本人还真是另类啊。
能面是能表演外侧的直观的属性,
将一个角色的内心逼真的刻画在“脸”上,
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,
既是“无表情”,又是“无限表情”。

包括了喜悲美丑,把人活生生的表情否定掉了,
只把一种表情强制的加在观众的感官上,
从而把能表演抽象化了;
表演者只有依靠身体语言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,
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,
使人产生了不一样的美感。
所以能面是历代表演者最为重视的道具。

能面的保养,可以看到里面写的名字。


能的舞台

能舞台的特点是非常开放,各个方向的观众都可以看到能剧表演,而且不同角度看到的也不一样。

四根立柱支撑的芝居式建筑就是舞台,最早的能表演是在乡村中随意用茅草搭建的小台子,而舞台的造型结构也因此定型保留到今天。

舞台唯一一堵墙是舞台的背景,由不同的剧目可以看到上面描绘的不同的背景。

例如《熊野》这出剧背景就是樱花的绘画,《松风》则是月光映照下的海滩。

在舞台之后(图中左侧)的长廊建筑叫做“桥褂”,表演者和役者就从这里进进出出。

按规定,桥褂与舞台间成“45度”角,这样从观众的角度就只能看到纵深的走廊而无法看到后台。

现在的有的能舞台和桥褂角度近似直角,且桥褂很短,这是因为受到空间场所的限制。

还有很多能表演是在野外空地上进行的,比如奈良兴福寺的“薪能”,这是从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仪式能表演。

野外能还有一个有趣的别名叫做“纳凉能”,呵呵,很贴切啊,而且好象十分流行,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开放吧。

能剧舞台的正面和侧面。

<<能舞>>

真实的感情被隐藏在面具下了,
只有靠舞蹈来打动观众了。

看过能舞的人都觉得它好象没有什么规律,
甚至违背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习惯。

没有错,能舞是把人的动作中最美的提取出来串联在一起,所以也叫做“无机舞”。

专职表演者每天都要进行身体锻炼,
为的是要去处哪怕只有一点的多余的脂肪肥肉,
所以不是人人都能跳得好的。

能舞时还必须和伴奏--笛、大鼓、小鼓--相配合,才能取得最佳效果。

图为:仕舞,仪式之前端庄严肃的舞蹈。

演出人员

南北朝以来产生的流派有观世派、金春派、宝生派、金刚派,还有江户时代崛起的喜多流等等。

这些古老的知名流派是必须由有血缘关系的子辈继承的,这样才算是正统。

除了能表演者外,参加演出的还必须有囃子方、笛方、大鼓方、小鼓方以及齐唱团。

图为:现代能乐师-今春流宗家金春信高

能与狂言的区别
狂言的戏曲简洁,而能剧则极其冗杂;
狂言通常是满场暴笑的,体现和乐融融的气氛,狂言多喜剧,能剧多悲剧;
狂言多庶民性,能剧多贵族性;
狂言用简朴的语言,面具也是个大笑脸,能剧多用诗歌、散文,面相平静。

就象一个对称的杠杆,狂言在左边,能剧在右边,两者各自追求一个极端。

后来出现的新剧--歌舞伎则是追求二者的平衡点,站在当中。

《狂言的名作舞台》

狂言的故事曲折,喜剧性强,即使是哭泣也会令观众捧腹大笑。

根据狂言性格内容的分类可分为:
“翁狂言”如《二本柱》、《末广》;
“大名狂言”如《墨涂》、《荻大名》;
“智女狂言”如《鸡声》;
“鬼山伏狂言”如《节分》、《柿山伏》;
“出家座头狂言”如《月见座头》。


能剧在美国上演时候的海报。

奈良兴福寺薪能(野外能)



松风-姐妹

松风-汲水

松风-汐汲制盐

松风-松风

松风-松风之舞

砧-苦侯丈夫的妻子



砧-打砧的妻子

砧-归来的丈夫

砧-妻子的亡灵


道成寺-道具钟

道成寺-现形

道成寺-清姬日高川

道成寺-女子禁止

道成寺-钟入

道成寺-妖魔退散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brosi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